陳獻章自得之學及其學術擔當
作者:劉文劍(孔子研討院助理研討員)
包養情婦來源:《特區實踐與理論》,2019年第03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六月十五日乙卯
耶穌2019年7月17日
摘要:陳獻章開明代心學之端包養網推薦,在朱學為顯學的局勢下,另辟蹊徑,另立門戶,發明了有名的“自得之學”:“六合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的世界觀;“正人同心專心,萬理完具”“心為道舍”的本體論;“于靜中養出眉目”的方式論。“自得之學”的提出使陳獻章上承陸九淵,下啟王陽明,是朱子學向陽明學過渡的關鍵一環,開啟了明代心學重光的閘門。
關鍵詞:自得 心為道舍 勿助勿忘 靜坐 眉目
@font-fac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face{font-family:”宋體”;}@font-face{font-family:”Calibri”;}p.MsoNormal{mso-style-name:註釋;mso-style-parent:””;margin:0pt;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none;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mso-b台灣包養網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span.msoIns{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color:blue;}span.msoDel{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color:red;}@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mso-page-包養犯法嗎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div.Section0{page:Section0;包養價格}
黃宗羲說:“有明之學,至白沙始于精微。”[①]黃宗羲的這一評價,較客觀地提醒了陳獻章對明代心學突起所起的感化。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號石齋,廣東新會白沙里人,世稱白沙師長教師,白沙村瀕臨江西進海之江門,故后世稱其學為江門之學。陳獻章畢其平生于學術,完成了明代儒學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明代心學的奠定人。其思惟體現在講學和大批的性理詩中,陳獻章經常以詩為道,寓道于詩,有兩千多首詩作傳世,其詩作在他生前就已經刊刻風行,還有書簡、序跋、祭文等約五百篇,后人將其編為《白沙子集》。
陳獻章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后、轉變風氣的主要人物,他的學包養條件術思惟也有一個宗朱(熹)轉而宗陸(九淵)的過程,提出了“以天然為宗”的學術主旨,并主張不離日用、于時事出處體現“本意天良”,標立“六合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的世界觀,倡導“靜中養出眉目”的為學方式……,他的思惟有別于程朱學派,開創了本身的心學體系。
一、道為六合之本
關于宇宙的天生問題,陳獻章承繼了程朱理學的一貫思惟,認為“氣”是宇宙構成的基礎元素:
六合間一氣也罷了,屈信相感,其變無窮。[②]
元氣之在六合,猶其在人之身,盛則線人聰明,四體長春;其在六合,則庶物咸亨,太和絪缊。[③]
元氣塞六合,萬古常周流。閩浙今洛陽,吾邦亦魯鄒。星臨雪乃應,此語非謬悠。[④]
陳獻章認為“元氣”是構成萬物的基礎要素,元氣的周流運轉是古今變遷的動因。這恰是宋代表學中根據《周易》而構成的普通的宇宙天生觀念:張載把“氣”認作是“本體”,是萬事萬物的最后本源;朱熹把“氣”看做是“形而下之器”,是“生物之具”,只要“理”才是“生物之本”。陳獻章雖然認為元氣是構成萬物的基礎要素,但氣并不是世界的最基礎,在“氣”與“道”的關系上,他認為“道”是最基礎的,“道為六合之本”。他說:
道至年夜,六合亦至年夜,六合與道若包養網比較可相侔矣。然以六合而視道,則道為六合之本;以道視六合,則六合者,太倉之一粟,滄海之一勺耳,曾足與道侔哉?六合之年夜不得與道侔,故至年夜者道罷了。[⑤]
“至年夜”即年夜到極點、無限年夜,“相侔”即相等、同等。普通認為六合與道一樣,都是無限年夜的,其實,從六合的角度看道,道是六合的最基礎;從道的角度看六合,六合不過是太倉里的一粒米、年夜海中的一滴水罷了。通過這個比方,六合與道孰年夜孰小,孰本孰末,一目了然,兩者有天壤之別,不成同日而語。
陳獻章將“道”與六合(氣)比擬,認為“道為六合之本”,這和朱熹將“理”與“氣”比擬,認為“理”是“生物之本”的觀點極為附近。如朱熹說:“六合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⑥]但在“道(理)”的超出性本源上,兩者的解釋是分歧的:朱熹徵引《易傳》的太極和周敦頤的“無極”來加以闡釋,而陳獻章則徑以老莊為解:
或謂:“道可狀乎?”曰:“不成。此理不妙不容言,道至于可言則已涉乎粗跡矣。”[⑦]
曰:“道不成以言狀,亦可以物乎?”(陳獻章)曰:“不成。物囿于形,道通于物,有目者不得見也。”“何故言之?”(陳獻章)曰:“天得之為天,地得之為地,人得之為人。狀之以天則遺地,狀之以地則遺人,物缺乏狀也。”[⑧]
陳獻章以“不成言”來解釋“道”之無形體,以“天得之為天,地得之為地,人得之為人”來解釋“道”為萬物之本源,與老、莊極為類似。因為《老子》闡述“道(一)”為萬物本源時恰是這樣說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全國貞”。而《莊子》在描繪“道”之不成聞見時也是這般說的:“夫道,無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成受,可得而不成見”。這就預示著陳獻章思惟的進一個步驟發展,不是程、朱的標的目的,而是別的的標的目的。事實恰是這樣,陳獻章思惟進一個包養留言板步驟發展,就是他提出萬物、萬理具于同心專心的觀點,向著陸九淵的標的目的走往。
二、道心合一
陳獻章雖然認為“道為六合之本”,但他并不像朱熹那樣,認為理(道)是獨立于萬物之先的某種絕對存在,而是認為有此“心”方有此理,有此“誠”方有此物。他說:
正人同心專心,萬理完具。事物雖多,難道在我。[⑨]
夫六合之年夜,萬物之富,何故為之也?一誠所為也。蓋有此誠,斯有此物;則有此物,必有此誠。則誠在人何所?具于同心專心耳。心之一切者此誠,而為六合者此誠也。[⑩]
“正人同心專心,萬理完具”“則誠在人何所?具于同心專心耳”,陳獻章將作為六合萬物之本的道或理,放置于人的心中,人心即道即理,這和陸九淵的“心即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觀念是雷同的。道為萬物最基礎,而道與心又是合一的,所以“六合我立,萬化我包養平台出,宇宙在我”:
終日乾乾,只是整理此理罷了。此理干預至年夜,無內外,無始終,無一處不到,無一息包養妹不運。會此則六合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霸柄進手,更有何事?往古來今,四方高低,都一齊穿紐,一齊整理,隨時隨處無不是這個充塞,色色信他本來,何用爾腳勞手攘。舞雩三三兩兩,正在勿忘勿助之間。曾點些兒活計,被孟子一口打併出來,都即是鳶飛魚躍。[11]
在陳獻章的思惟體系中,“理”與“道”是統一水平的思惟范疇,他既說“道為六合之本”,也講“理為六合萬物主本”,“理”“道”是永恒的存在,它遍布于六合萬物之中,六合萬物及其萬般變化都是由“道”所創造和安排的,義理無窮無盡,假如對此條分縷析,那么功夫就會無窮無盡,陳獻章顯然不贊同無窮無盡的格物之功,他認為人們只需領會“道”、把握“道”、依循“道”,那么我心就是“理”、就是“道”,只需做到心思為一,心與道俱,就能達到未嘗努力而應用不遺的包養app境界。對于理,既要悟到它的無窮無盡,更要悟到它的天然而然,不待設定。理凝集則在同心專心,散開則在萬事萬物,古往今來,四方高低,恰是理的本處地點,從這個角度看,宇宙萬物都是自天然然的,它本來這般,非有強力使然。既要認識六合萬物之理,同時又要認識到它的天然天性。在陳獻章看來,孔子的“吾與點也”,就是贊揚曾點的無所拘泥之心,孟子向往的“鳶飛魚躍”也是這種勿忘勿助的天然超然。所以在陳獻章這里,宇宙萬物對他是舒卷自若的:卷則“終日乾乾,整理此理”,舒則“色色信他本來,何用爾腳勞手攘”。只覺到卷,則易拘執;包養情婦只要放開手包養dcard腳,拓展氣度,對于宇宙萬物既識其卷,有覺其舒,才幹灑脫自若。用這種“道心合一”的境界來關照宇宙萬物,即是天然無事:
宇宙內更有何事,天自負天,地自負地,吾自負吾;自動自靜,自闔自辟,自舒自卷;甲不問乙供,乙不待甲賜;牛自為牛,馬自為馬;感于此,應于彼,發乎邇,見乎遠。故得之者,六合與順,日月與明,鬼神與福,萬平易近與誠,百世與名,而無一物奸與其間。烏乎,年夜哉。[12]
三、“于靜中養出眉目”的為學功夫
“道通于物”“心為道舍”是陳獻章為學功夫的理論條件,道為六合之最基礎,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人得之而為人,道寓于萬物,同樣寓于人。陳獻章認為“人具七尺之軀,除了此心此理,便無可貴”[13],又說:“心乎,其此一元之所舍乎!”[14]道,在心中;心,在身上。所以,反諸本身,便能得道,為學就應當求諸本意天良:
為學當求諸心,必得所謂虛明靜一者為之主,徐取前人緊要文字讀之,庶能有所契合,不為影響依靠,以陷于徇外自欺之弊:此心學法門也。[15]
陳獻章并不認同朱熹讀一書格一物的為學之道,認為那樣太繁瑣支離,反倒束縛拖累了本意天良,格物越多離真諦越遠,因為“人心上包養網比較容留一物不得,才著一物則有礙”[16]這或許是受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思惟的影響,認為人們獲得有關具體事物的知識包養甜心越多,就越難認識和掌握形而上的道。
是以,陳獻章提出了求諸心的心學法門,以靜坐為主,以讀前人書為輔,對朱熹所主張的“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事理”,陳獻章提出了分歧的見解:
六經,夫子之書也;學者徒誦其言而忘其味,六經一糟粕耳,猶不免難免于玩物喪志。……學者茍不單求之書而求諸吾心,察于動靜有無之機,致養其在我者,而勿以聞見亂之,往線人支離之用,全虛圓不測之神,一開卷盡得之矣。非得之書也,得自我者也。蓋以我而觀書,隨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17]
即便如六經之類的圣賢之書,假如“學者徒誦其言而忘其味”,只見其文而不解其意,不克不及專心靈穿透言辭,領略語言背后的意蘊,使六經與我心相契合,那么所讀之書也不過是一團糟粕罷了,這樣的讀書無異于玩物喪志。是以,陳獻章反對“以書博我”,主張“以我觀書”,領悟書的要義,不拘泥于故紙堆。因為自炎漢以來,積累了數百千年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假如拘泥于辭章,這么多的書窮盡平生也不成能讀完,假如沒有本身的思慮體會,就會被書牽著鼻子走,讀的再多,也是懵然無知。陳獻章的這種觀念和陸九淵的“六經皆我注腳”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學當求諸心”“以我觀書”的心學法門就是陳獻章有名的工夫論——“學貴自得”。何謂“自得”?
自得者,不累于外,不累于線人,不累于一切,鸞飛魚躍在我。知此者謂之善,不知此者雖學無益也。[18]
具足于內者,無所待乎外。[19]
“自得之學”是求諸于內而不是求諸于外,是得之于我,而不為外物所累,用現代認識論的語言表述,就是說不以外物為認識的對象,不依附線人感官,不受任何外來的干擾,而掌握表象背后的規律。自得不僅是為學之方,也是人生修養:一方面,自得是內求、反求,是自我體認,其條件是“勿助勿忘”;另一方面自得的主旨是得內在的鳶飛魚躍之機——天然之真機。于是,“自得”即是由“自”之內求,而達外之“得”。這內在的“得”也是一種“自”有的內在涵養。換言之,當你在“勿助勿忘”中達到掌握鳶飛魚躍的包養網單次天然之真機,你便進進“浩然自得”的境界——一種包養意思物我兩忘的自負、自立,以及不為世俗的好處得掉、榮辱貴賤所擺佈的品德境界:士從事于學,功深力到,華落實存,乃浩然自得,則不知六合之為年夜、逝世生之為變,而況于富貴貧賤、功利得喪、屈信予奪之間哉![20]
實現自得的最佳方式就是靜坐。陳獻章認為“為學須從靜中坐養出個眉目來,方有磋商處。”[21]所謂眉目,就是心體,亦即“道”“理”。它是靜坐體悟所得,也只要靜坐體悟才幹“自得”。所以,他又說:“學勞擾則無由包養網站見道,故觀書博識,不如靜坐。”[22]靜坐之所所以“養出眉目”,達到“道心合一”的最佳方式,是因為唯有靜坐,進進“無己”“無欲”的精力狀態,方可使心上不著一物,既“無累于外物”,又“無累于形骸”[23],從而由靜而虛,由虛而明,由明而神,實現吾心與此理的“湊泊吻合”。
陳獻章所言的無欲,并非是摒除人的一切物質欲看,而只是“克往有我之私”[24],使心不為外物所累、所礙。所謂“有我之私”,就是對本身過分在乎,對功業過分重視,若拘泥于此,便成了一種私欲,心便受累,這樣的心是“有累之心”,不克不及與道相感應;而沒有這種私欲的心,則“廓然若無”,不受外物所累,便能與道相感應,這樣的心就是“圣賢之心”。靜坐就是由“有累之心”通往“圣賢之心”的幽徑,這即是從靜中養出眉目的精義地點。對此,陳獻章曾根據本身的經歷現身說法:他自江西辭別吳與弼老師回鄉后,閉門讀書,但是“未得”,于是,求簡約,行靜坐,“久之,然后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如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御銜勒也。體認物理,稽諸圣訓,各有頭緒來歷,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渙然自負曰:作圣之功,其在茲乎。有學于仆者,輒教之靜坐。”[25]陳獻章同心專心苦讀,未有所得,于是靜坐,靜坐久了,心之體便隱然呈顯露來,最終達到了心、理吻合的境界,至此,便達到必定的感性高度,即由把握必定而進進了一種不受拘束之境,于是對“日間種種應酬”,便能得心應手,隨心所欲,既能“體認物理”,又能稽合“圣訓”。是以,在陳獻章看來,這即是“作圣之功”,并將此作為一條寶貴的認識經驗,向求學者加以推介。
當然“靜坐”并不消除讀書,陳獻章傳授學生,“旦夕與論名理。凡六合間線人所聞見,古今高低載籍所存,無所不語”[26],由此可見,陳獻章對書本知識長短常重視的。其實,所謂靜坐就是一個包養價格思慮和領悟的過程,而這必須以知識為條件;別的,陳獻章教導學生要有貴疑精力,而“疑”也必須樹立在必定知識的基礎之上,假如腦子空空便沒有“疑”的對象,又談何“疑”?所以陳獻章的靜坐并不消除知識,陳獻章本身的經歷也說明了這一點,假如沒有後期的苦讀圣賢垂訓之書,再怎么靜坐,也不會有后來的自得之學。假如不讀書,靜坐就是幻想,讀而后思、而后疑,才是正確的為學之道,這也是對孔子“學而不思則包養一個月罔,思而不學則殆”精力的踐履。后世懂得陳獻章的靜坐,往往以為其重靜坐而輕視讀書,這種懂得有掉偏頗,學人當敬戒之。
三、結語
陳獻章生逢明初,當其時朱學為顯學,全國士子非程朱之書不讀,非程朱之學不講。一家獨年夜,必定導致學術僵化,喪掉生機。對此,陳獻章發出了“圣賢久寂寞,六籍無光輝”的感歎,“男兒生其間,獨往安可辭?”[27]陳獻章鐵肩擔道義,孜孜不倦,兀兀窮年,創自得之學,開明代心學之端,打破了朱學一統的局勢,為儒學的發包養網車馬費展注進了新鮮血液。
陳獻章宗濂溪之學,但又集理學諸家之長,開創了有名的“自得之學”,提出了道為六合之本、道心合一的宇宙本體論,“于靜中養出包養平台眉目”的方式論。陳獻章上承陸九淵,下啟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關鍵性人物,故黃宗羲對陳獻章極贊揚之情:“師長教師之學,以虛為基礎,以靜為門戶,以四方高低、往古來今穿紐湊合為匡郭,以日用、常行、分殊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間為體認之則,以未嘗努力而應用不遺為實得。遠之則為曾點,近之則為堯夫,此可無疑者也。故有明儒者,不掉其矩矱者亦多有之,而作圣之功,至師長教師而始明,至文成而始年夜。”[28]
弘治十三年(1500年),陳獻章往世,享年73歲。是年七月包養軟體葬在圭峰山麓,送葬者數千人。二十一年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一月十二日,改葬阜帽峰下,湛若水撰《改葬白沙師長教師墓志》。萬歷二年(1574年),神宗天子下詔建白沙家祠。萬歷十三年(1585年),陳獻章以翰林院檢討的成分從祀孔廟,成為廣東從祀孔廟的獨一一人。
注釋:
[①]《明儒學案》卷五《白沙學案上》,沈芝盈點校,中華書局,2008年1月第2版,第79頁。下引該書,只注卷次及頁碼。
[②]《陳獻章集》卷一《云潭記》,第41頁。
[③]《陳獻章集》卷一《祭先師康齋墓文》,第107頁。
[④]《陳獻章集》卷四《五日雨霰》(二),第305頁。
[⑤]《陳獻章集》卷一《論前輩言銖視軒冕塵視金玉》(上),第54—55頁。
[⑥]《晦庵師長教師白文公函集》卷五十八《答黃道夫》,《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書社,安徽教導出書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755頁。
[⑦]《陳獻章集》卷一《論前輩言銖視軒冕塵視金玉》(下sd包養),第56頁。
[⑧]同上
[⑨]《陳獻章集》卷一《論前輩言銖視軒冕塵視金玉》(中),第55頁。
[⑩]《陳獻章集》卷一《無后論》,第57頁。
[11]《陳獻章集》卷二《與林郡博》(七),第21sd包養7頁。
[12]《陳獻章集》卷三《與林時矩》,第242頁。
[13]《陳獻章集》卷一《禽獸說》,第61頁。
[14]《陳獻章集》卷一《仁術論》,第57頁。
[15]《陳獻章集》卷一《書自題年夜塘書屋詩后》,第68頁。(“為學當求諸心,必得所謂虛明靜一者為之主”一句書中斷為“為學當求諸心必得,所謂虛明靜一者為之主”,不確)
[16]《明儒學案》卷五《白沙學案上·與謝元吉》,第85頁。
[17]《陳獻章集》卷一《道學傳序》,第20頁。
[18]《陳獻章集》附錄二《編次陳白沙師長教師年譜卷二》,第825頁。
[19]《陳獻章集》卷一《風木圖記》,第48頁。
[20]《陳獻章集》卷一《李文溪文集序》,第8頁。
[21]《陳獻章集》卷二《與賀克恭黃門》(二),第133頁。
[22]《陳獻章集》卷三《與林友》(二),第269頁。
[23]《陳獻章集》卷二《與太虛》,第225頁。
[24]《陳獻章集》卷二《與張廷實主事》(七),第162頁。
[25]《陳獻章集》卷二《包養網比較復趙提學僉憲》包養意思,第145頁。
[26]《陳獻章集》卷一《送李世卿還嘉魚序》,第16頁。
[27]《陳獻章集》卷四《自策示諸生》,第281頁。
[28]《明儒學案》卷五《白沙學案上》,第80頁。
責任編輯:近復
@font-face包養合約{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face{font-family:”宋體”;}@font-face{font-family:”Calibri”;}p.MsoNormal{mso-style-name:註釋;mso-style-parent:””;margin:0pt;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none;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mso-bidi-font-fa台灣包養網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span.msoIns{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color:blue;}span.msoDel{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color:red;}@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margin-top:72.0000pt;margin-bottom:72.0000pt;margin-left:90.0000pt;margin-right:90.0000pt;size:595.3000pt 841.9000pt;layout-grid台灣包養:15.6000pt;}d包養價格pttiv.Section0包養網單次{page:Sectio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