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動物學家與儒家
作者:白彤東(復旦年夜學哲學學院傳授)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表,原載《哲學研討》2012年包養網車馬費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臘月十五日辛亥
耶穌2020年1月9日
一、導論
一個儒家若是讀了有名靈長類動物學家弗朗斯·德·瓦爾(F.deWaal)的《靈長類動物與哲學家》(PrimatesandPhilosophers,以下簡稱《靈哲》),能夠會覺得很高興,甚至有包養甜心網一種“沉冤得雪”的感覺。這是因為,儒家境德哲學的出發點經常被持有東方包養網ppt品德哲學某些主流觀點的人所挑戰,但《靈哲》一書對這些出發點供給了許多經驗支撐。不過,儒家或同情儒家的人不應該過度興奮。這是因為,品德哲學包含儒家境德哲學,不應該僅僅是對人類品德行為的經驗描寫,而是應該有超越經驗之上的東西。當然,假如一個品德哲學離經驗太遠,那么它就需求有良多的交接(好比,解釋一種罔顧人類凡是狀態的品德哲學何故能夠實現)。換句話講,在筆者看來,一個好的品德哲學應該超越經驗,但不應該離經驗太遠。用羅爾斯描寫其有關國際關系的政治哲學理論的術語來講,一個好的品德哲學應該是一個“現實的烏托邦”。(Rawls,pp.5-7)這就是為什么一個品德哲學家應該緊密關注當前經驗科學的進展、但又不克不及完整為之所限的緣由地點。按照這個普通設法,從德·瓦爾的經驗發現與儒家思惟之間的共鳴,我們應該得出的哲學結論是:這一共鳴幫助我們看到了為什么儒家境德哲學是一個好的品德哲學,并且它能幫助我們看到儒家好在何處。在這篇文章里,筆者將起首展現德·瓦爾的經驗發現與儒家思惟之間的這種共鳴,以及這一共鳴的含義;接著指出儒家在何處超越了這些經驗;最后提出對德·瓦爾和儒家關于人道懂得的一些能夠挑戰。
二、我們人類的社會性是到了骨子里的
在《靈哲》中,德·瓦爾挑戰了幾個東方近現代哲學的主流觀點,包含個人主義的觀點。他認為:
霍布斯和羅爾斯創造了一個幻象,即人類社會是不受拘束戰爭等的國民配合批準的自愿設定。可是,并不曾存在著這么一個時間點,在這個點上我們變成了社會性的。(deWaal,p.4)
與之相對,人類一向是群居的,從一開始就是“相互依賴的、紐結在一路的、不服等的”。“在發現食品和迴避捕食者”以及產生后代上,群居都“供給了宏大的優勢”。(deWaal,p.4)簡而言之,“我們的社會性是到了骨子里的”。(ibid,p.5)人類的這一特征是這般的明顯,以致于假如不是因為它在法令、經濟、政治科學的原初故事(originstories)中明顯出席的話,我們本無須費力解釋它。(ibid)
德·瓦爾接著指出這一明顯出席是東方思惟特有的。應該指出,確切地說這一出席是東方近現代思惟所特有的。好比在柏拉圖的《幻想國》中,蘇格拉底和他的錯誤們在樹立他們言語中的城邦時,最基礎沒有考慮孤獨的野蠻人這個階段,而是把人類總是需求別人、并因此生涯在群體中看作是天經地義的。(Plato,369b;pp.45-46)亞里士多德的一個有名觀點是:“人天性是政治的動物”。(Aristotle,1253a1-1253a3;p.37)他講的“政治”(political)與城邦(polis)相關聯,故其含義是說人是離不開城邦的動物。
類似地,儒家也認為社會性是人類的關鍵特征之一。好比,在孟子講的原初故事里,孤獨的野蠻人這一階段也從未被考慮過。并且,即使通過圣王的盡力(他們以及他們的下屬驅趕走了野獸、把持了洪水,使得地步可以耕作,并且教人以稼穡),人們飽食熱衣、逸居而無教,仍近于禽獸。圣人憂之,乃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伴侶有信。(《孟子·滕文公上》)這個原初故事中的哲學信息長短常明確的: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相應的社會關系;假如沒有這些關系,他們不過是長得像人的禽獸。
當然,面對經驗研討的挑戰,一個支撐個人主義的哲學家依然可以為他的理論辯護:他可以說他的說法是規范性的,而非描寫性(經驗性)的。好比,浪漫主義哲學家盧梭在他的原初故事里贊美了孤獨而高貴的野蠻人的生涯,但同時他明確指出這個故事是設想的。(Rousseau,p.103)德·瓦爾清楚哲學家可以這般辯護他們在經驗上站不住腳的條件的符合法規性。他指出,對人類的社會性的展現,“并不擯斥羅爾斯的‘原初境況’(originalposition)的啟發性價值”,假如我們將它當作“讓我們反思我們想要(wouldlike)生涯在何種社會的一種方法”。(deWaal,pp.4-5)可是,就盧梭的原初故事來說,好像許多浪漫主義哲學家和當今的嬉皮士想象的故事一樣,它給予了“社會是不用要的、是一切人類弊端的源泉”這樣的思惟以符合法規性,而它在經驗上是錯的這一事實至多使我們對浪漫主義者的反社會態度產生更多的懷疑。類似地,“社會是后來加到作為不受拘束的個人身上”這一信心,給了個體權利(包含對政治的廣泛參與)一種神圣的光環。往除失落這一神圣光環并不用然意味著我們應該往失落人權與平易近主。如德·瓦爾指出的,當我們反思我們想要生涯在何種社包養故事會中時,我們還是可以珍視諸如權利、平易近主這些政治設定的。可是,這種神圣性的往除,意味著我們不克不及僅僅靠聲稱權利與平易近主的與生俱來的天賦之神圣性來為其辯護,而是包養dcard需求訴諸更高的善。我們人類開初是相互依賴的、紐結在一路的、不服等的,這一點并不料味著我們不成以擁有不受拘束戰爭等。可是,既然這些經驗上不真實的個人主義的原初故事不克不及強包養故事迫我們將不受拘束與同等當作是神圣的,那么我們就需求在其他基礎之上往給它們供給正當性。筆者就曾從儒家出發,從人的社會性出發,論證我們若何可以認可權利和年夜眾對政治的(無限)參與。(參見白彤東,第2-4章)
三、包養意思我們人類的品德性也是到了骨子里的
如德·瓦爾指出的,“人類骨子里是社會性的”這一點本來是明顯的。而不明顯的、同時也是他本身研討的貢獻地點,是人類骨子里就是有品德的。并不是一切的進化生物學家都批準他的這個觀點。事實上,進化生物學中的一個學派聲稱,我們的祖先是“通過(自立)選擇成為有品德的”。這個學派“將品德看作是一個文明的罩子,一個隱躲起本是無私和畜牲般的天性的貼面(veneer)”,所以德·瓦爾將這種說法叫作“貼面理論”。(deWaal,p.6)他將這一理論的來源追溯到赫胥黎(T.H.Huxley),并指出:“赫胥黎將品德與本性(nature)對立、將人與動物對立的二元論(du包養甜心alism)是希奇的(curious)。而弗洛伊德的作品促進了這一二元論的可尊敬性。”(d包養留言板eWaal,p.8)
可是,一個熟習哲學史的人會指出,良多赫胥黎以前的哲學家就持有這種設法。這種設法最早的一個表述是在柏拉圖的《幻想國》中,通過格勞孔(Glaucon)的嘴說出來的。格勞孔論辯道(他并不喜歡這個觀點,而是想要蘇格拉底幫他擊敗這個觀點):我們人類本性上都不盼望是正義的,而只不過是出于權宜上的便利,年夜多數人選擇了正義。(Plato,357a-360d;pp.35-38)可是,德·瓦爾專注于赫胥黎是有其事理的。這是因為,赫胥黎的理論“對于一個獲得了‘達爾包養意思文的猛犬’這個名聲的人來說,是一個無法解釋的退縮”。(deWaal,p.7)這里所謂“退縮”,是指赫胥黎的理論“有興趣地克制了進化論的解釋力(explanatorypower)”。(ibid)
與此相對,達爾文“將品德看作是進化的產物”。(ibid,p.16)對此德·瓦爾是認同的。可是達爾文是用群體選擇來解釋利他與同情傾向的來源的,而好像良多現代表論家一樣,德·瓦爾則用親屬選擇(kinselection)和互惠式的利他理論來解釋這一路源,他不信任我們需求用群體選擇來解釋它。(ibid,p.14、16)1通過對我們的近親——猿的仔細觀察和美麗的論述,德·瓦爾展現了我們的祖先是若何能夠演變出構筑品德傾向的磚瓦——認知移情(cognitiveempathy2),以及與之相關的鏡像自我認知(mirrorself-recognition)的才能的。然后,他進一個步驟地推測了這些傾向是若何固化成品德規范或許品德上的“應該”的。他指出:
在人類演變的途徑上,對群體之外的敵意加強了群體內部的團結,以致于最終品德從中產生了。我們有了關于社群(包養甜心community)之價值和它對于個人好處所擁有的、或應該擁有的優先性的明確教導,而不是如猿一樣,僅僅是對我們周圍關系的改良。比起猿,人類在一切這些方面都走得更遠……這是為什么我們有品德系統而猿沒有的緣由。(ibid,p.54)
總之,他指出,“天然的高壓鍋”能夠沒有指定我們的品德規則和價值,但它給我們供給了心思之構造、傾向、才能。從它們中我們生涯的指南發展出來了。這一指南將整個社群的好處考慮進來,而這種考慮是人類品德的本質。(ibid,p.58)
德·瓦爾對品德來源的懂得將其置于東方對品德之懂得的傳統之中。基于阿恩哈特(L.Arnhart)的任務(Arnhart,1998,1999),德·瓦爾指出這一傳統一向可以回溯到亞里士多德和阿奎那。它“將品德堅定地置于我們這一物種的天然傾向和欲看之中”。(deWaal,p.18)德·瓦爾在中國儒家經典《孟子》中也發現了類似的關于品德來源的討論。(ibid,pp.49-52)在這一討論中,告子提出了類似赫胥黎的觀點(即人類長短品德的,我們變得有品德是由于內在壓力),而孟子為品德感情的當下性(immediacy)與內在性進行了辯護,特別是通過他那個有名的例子,即人看到一個孺子將要落井時所覺得的“怵惕惻隱”之感情。這一感情之感觸感染是在當下的,不成能出自內在考慮(好比“內交于孺子之怙恃”或許“要譽于鄉黨伴侶”)。(《包養犯法嗎孟子·公孫丑上》)
這看起來是又一個靈長類生物學家與儒家意見分歧的例子。但應該指出,并不是一切儒家都批準孟子的觀點。好比眾所周知的是,荀子在人道問題上與孟子有著(至多是概況上)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人道本惡。(《荀子·性惡》)孔子對人道本善或本惡基礎上堅持了緘默。他的最接近于一個普通人道的論述就是“性附近”(《論語·陽貨》)。可是他從沒有斷言我們有一個配合天性,更不消說這一天性是善是惡了。3儒家對于人道的觀點能否真有不合?假如有,我們應該若何懂得它們?這些問題都是主要的,但超越了本文范圍,故筆者未幾做討論。在此只想指出一點:孟子關于人道的觀點對后來(尤其是宋以后)的儒家有著宏大影響;并且,盡管有一些包養金額分歧意見,但儒家中的年夜多數人很是關注台灣包養網在品德養成中若何培養正確的感情。這一關注也為東方哲學家好比亞里士多德和休謨所持有。而德·瓦爾和其他生物學家的一個發現,即在我們的品德行動中感情具有重要性(deWaal,p.6,52,pp.55-57)這一發現,則支撐了這一關注。也就是說,我們的品德行為往往是出于疾速的、自動的基于感情的判斷,而有興趣識的過程以及感性的正當辯護也往往只在這種判斷之后才發生。
四、動物權利
在附錄C中,德·瓦爾討論了動物權利問題。但他沒有解釋明白他這里的觀點與他作為靈長類動物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關系安在。在筆者看來,他的這一觀點是基于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和對人類的親屬關系(這一有進化基礎的關系)的主要性之承認。隱含地出于這些考慮,德·瓦爾指出權利與責任或義務是不成分的。因為動物不成能承擔義務,一切它們就沒有相應的權利。動物的“權利”應當完整仰仗于“我們的好心”(ibid,p.77),或許,用筆者喜歡的語言來講,仰仗于我們的品德責任感。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應當是有關愛之心的,而這一關愛之心可以延展到動物身上。是以,德·瓦爾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我們是最先把從群體內部演變出來的傾向應用到人類更廣泛的圈子里的,我們對動物可以同樣地做,把關愛而不是權利,當作我們態度的中間。(ibid)
在他的延展模子里,我們的責任起首體觀在我們本身這一物種上,然后是猿(因為它們“是我們比來的親屬”),再后延展到它們之外。(ibid,p.78)
當讀到德·瓦爾關于動物權利甚至權利的主張時,筆者感覺很巧妙,因為筆者作為一個同情儒家的學者,在不了解德·瓦爾的任務的情況包養管道下,恰好是主張儒家應該這樣來解讀權利(包含動物權利)。(具體內容見白彤東,第4章)
五、儒家與德·瓦爾的區別
在展現了這些彼此呼應的見解之后,筆者盼望展現儒家與德·瓦爾理論之間的分歧觀點。如本文第三節所述,并不是一切的儒家都持有孟子那樣的對品德傾向的內在性與當下性的見解。事實上,孟子的性善說究竟能否只意味著人類內在的品德傾向,這也是可爭論的。孺子落井的例子確實是要展現人類都有這種傾向。可是,孟子同時也似乎認為這種傾向是人類所特有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征。是以包養網dcard,與德·瓦爾分歧,孟子認為人與動物之間有一個鴻溝。好比,他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百姓往之,正人存之”。(《孟子·萬章下》)這段話似乎是在說,哪怕是“人”,此中有些也能夠泯滅了人類之特有天性。對于孟子而言,那些徹底掉往了這一天性的“人”就不應該再被算作人了,而應該被算作是禽獸,盡管他們長得像人,并且在生物學意義上也算作人(在《孟子·公孫丑上》這一段中,孟子也說那些沒有特定品德感情的“人”不是人)。換句話說,孟子似乎是把“人”當作一個品包養站長德概念(以及社會概念,參見本文第二節),而不是一個生物學概念。他對人的懂得有規范性的滋味。與德·瓦爾所用的概念分歧,孟子懂得的人不僅僅是一個基于經驗研討的描寫性的生物學概念。讓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差異。好比,假如我們發現一個東西,“它”按生物學應該被算作人,可是“它”沒有任何品德傾向,這就會給德·瓦爾的任務帶來挑戰,強迫他處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這個人不像其別人一樣有品德傾向。可是,孟子可以很簡單地說,這個東西不真的是人。的確,孟子認為人一切的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潛能,或“端”。(《孟子·公孫丑上》)可是,假如一個像人的東西被證明連這種生發品德的“端”都沒有的話,孟子能夠就不得不說“它”不是人。
儒家與德·瓦爾的另一個分歧之處,關乎人類能否應該超出也許是演變的產物的品德傾向這一問題。這是一個作為生物學家的德·瓦爾說得很少、但是對品德哲學家卻很主要的問題。可是,這里需求指出,德·瓦爾自己清楚品德問題上“是”與“應該”的分別。他指出:
我們應該留意到,對我們品德傾向有感化的演變壓力能夠并不都是好的和正面的。畢竟(演變意義上的)品德本是一個群體內部的現象。(deWaal,p.53)
風趣的是,德·瓦爾接著展現了對群體之外的敵意有能夠強化了晚期人類的品德傾向,這使得人類意義上的品德(和社群感)的出現成為能夠。(ibid,p.54.參見本文第三節)對于作為演變生物學家的德·瓦爾來說,對社群的感情(communityfeelings)是演變中很是天然的親屬關系的下一個步驟。的確,如上文所展現的,德·瓦爾甚至提出我們應當用外展的親屬圈來給權利——或更準確地說,關愛——排序。在第四節中,筆者指出,儒家能夠采取與德·瓦爾一模一樣的戰略來容納權利。可是應該指出:第一,德·瓦爾沒有解釋我們能否應當和為什么應當將我們的關愛向外擴展;第二,與天然主義者(好比進化生物學家)分歧,儒家會論辯說,即便沒有演變的基礎,超越自我、本身的親屬、本身的社群等等,也還是我們發展品德的關鍵。作為生物學家能夠不得不斷留在群體內部的品德問題上(是以這里儒家與生物學家的區別并不料味著德·瓦爾的科學理論有任何問題,或許他沒有看到品德與對其來源的進化論解釋之間的分歧),可是對儒家來講,將人類天然而然的感情外展是品德哲學的必須請求。假如一個人完成了這一外展(這是很少人甚至沒有人能真正達到的),他會對世界上一切東西都有關愛的感情(即所謂“平易近胞物與”的狀態)。但同時,儒家要堅持,對這樣一個(圣)人來講,他對世界萬物的關愛還是有次序遞次、差等的,此中對他比來的親人的關愛被放到了最高的等級。儒家的這一學說既承認和照顧到了人類的經驗(生物)構成,又請求我們超越這一經驗上的天然。在這個意義上講,儒家所要樹立的是一個現實的烏托邦,也就是一種好的品德哲學。
六、對德·瓦爾和儒家的挑戰
任何對當代科學哲學包養留言板有所涉獵的人都可以對德·瓦爾的理論提出良多普通性的問題。這里筆者不往討論這些普通問題,而是要提出一些特別的問題。德·瓦爾的發現是基于他對一小群猿的觀察。人們可以懷疑,在對這群猿的行為的觀察上,德·瓦爾是不是對它們作了過度解讀。對品德哲學家來說更相關的問題是:德·瓦爾所提出的品德傾向在靈長類動物中有多廣泛?對那些不克不及擁有或維持其品德傾向這一進化結果的那些“人”,人們應該若何評判?心思變態與反社會者(psychopathsandsociopaths)似乎就最基礎沒有任何品德傾向或潛能。但看起來,人類的年夜多數并不這般。我們盼望生物學家能夠在這個問題上供給更多的知識(好比那些生物意義上的、但卻連品德傾向都沒有的人占人類的比例)。孟子可以簡單地說那些變態者(假如他們確實不克不及發展包養俱樂部出品德)不是人,盡管他們與我們分送朋友良多生物學上的特征。這一規范性的論述的一個問題是,由于它將性善當作後天給予的,所以它能夠會導致人們不對我們為什么應該向善等問題詳加考核(而只是說我們作為人就應該向善)。如上節所述,德·瓦爾與儒家的一個區別就在于,后者關注于我們為什么應當是有品德的、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品德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基于進化論是無法完整答覆的。但孟子式的規范性論說對此也沒有太多的說法。有興趣思的是,恰好是不信任人類內在的善性的荀子,供給了我們為什么應當是有品德的一個詳細論述,好比在《荀子·國富論》中。在這個意義上,雖然“貼面理論家”能夠把科學事實搞錯了,可是他們卻能夠由此對品德研討做出了貢獻,因為他們會傾向于關注品德的內在益處,而這些益處為超越基于進化的當下性之品德行為供給了正當性基礎。
另一個對德·瓦爾與孟子提出挑戰的問題是:我們的品德傾向有多“厚重”?儒家之年夜敵韓非子恰好就是在論證人類品德傾向的懦弱與無用。他并不否認我們可以對生疏人展現好心。好比,在《韓非子》有名的“五蠹”章中,他指出“穰歲之秋疏客必食”。可是就在這個判斷之前,他指出:“饑歲之春幼弟不餉”。這兩句話的含義是明確的:我們是可以有好心的,可是,這種好心經不起考驗。在這一章和其他章節中,韓非子不斷地論述這一點,并因此指出,這種品德感情在廣土眾平易近的年夜國里對規范人類行為是無效的,有用的是法令與軌制性的設定;對品德的專注是一個危險的誤導。在這個意義上,韓非子是“超”“貼面”理論家,并且更難回應。這是因為,與被德·瓦爾所批評的“貼面”理論家分歧,韓非子承認人類內在的品德傾向的能夠性,這使得他能夠免于來自像德·瓦爾這樣的生物學家的經驗挑戰;可是,他認為這些傾向對規范廣土眾平易近的年夜國里的人類事務是徹底無效的。事實上,他甚至認為我們人類連貼個品德的面具都不成能——他也因此挑戰了這樣的貼面理論家:他們認為人類沒有天然的品德傾向,可是我們可以讓人們擁有從(非內在的)同情心出發的品德,并使之成為社會規范的主要的一部門。是以,他的挑戰是雙重的:在經驗層面上,(研討)品德(問題的)科學家需求處理我們的品德感情能否懦弱且難以固化的問題;在規范層面上,品德哲學家需求解釋,第一,我們的品德感情為什么應該固化,第二,它們若何能夠被固化得足以有用地規范人類事務,尤其是在廣土眾平易近的年夜國里面。假如我們無法回應這一雙重挑戰,那么在品德哲學的意義上,我們對“貼面理論”的勝利還是懦弱的,有如韓非子所認為的人類品德感情對人類事務的感化一樣。
參考文獻:
白彤東,2009年:《舊邦新命:古今中西參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學》,北京年夜學出書社。
陳奇猷,2000年:《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書社。
程樹德,1990年:《論語集解》,中華書局。
古籍:《孟子》,《荀子》。
Aristotle,1984,ThePolitics,tr.byL.Carnes,Chicago,IL: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Arnhart,L.,1998,DarwinianNaturalRight:TheBiologicalEthicsofHumanNature,Albany,NY:SunyPress.1999,“E.O.WilsonhasmoreincommonwithThomasAquinasthanherealizes”,inChri台灣包養stianityTodayInternational5(6).
deWaal,F.,2006,PrimatesandPhilo包養dcardsophers:HowMoralityEvolved.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Plato,1991,TheRepublicofPlato,tr.byA.Bloom,NewYork:BasicBooks.
Rawls,1999,TheLawofPeopleswith“TheIdeaofPublicReasonRevisited”,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Rousseau,J.-J.,1964,TheFirstandSecondDiscourses,tr.byD.RogerandJ.R.Masters,NewYork,NY:StMartin’sPress.
注釋:
1.從對進化論的直覺懂得來看,利他行為似乎很難解釋。假如利他是基因的感化,那么,為他者犧牲的動物,由于這種犧牲,其基因短期包養應該很快就被裁減失落了。群體選擇試圖通過這種犧牲無益于群體的適者保存,來解釋為什么這種利他基因得以保存。而親屬選擇試圖指出,利他行為在動物界開始時重要是在親屬間的,即在有親緣關系、也就是有更多分送朋友的基因(能夠包含導致利他的基因)的動物中間。這種利他行為雖然對個體晦氣,可是對那些有配合基因的親屬總體來講,則有利于他們或它們的存活,從而維護了這種利他基因保存下來的能夠性。
2.“移情”(empathy)是心短期包養思學與心靈哲學中的主要概念,指對他者感情的認知和體會。它經常與“同情”(compassion)分開,并且是“同包養情婦情”的基礎。
3.《論語·雍也》中孔子說:“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朱熹從程顥的解釋,將前一個“生”解釋為“始生”之生,即生下來的意思。由此可以引申出孔子包養違法對人的天性的描寫。可是良多注釋者分歧意這種說法,多將此段前半句解釋為人因直而生(存活之意)。(參見程樹德,第402-403頁)筆者認同后一種解釋,并認為將“生”釋為與“性”接近的意思是某些宋儒以孟子釋孔子的結果。
@font-fac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包養情婦“;}@font-face{font-family:”宋體”;}@font-face{font-family:”Calibri”;}p.MsoNormal{mso-style-name:註釋;mso-style-parent:””;margin:0pt;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none;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span.msoIns{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color:blue;}span.msoDel{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color:red;}@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margin-top:72.0000pt;margin-bottom:72.0000pt;margin-left:90.0000pt;margin-right:90.0000pt;size:595.3000pt 841.9000pt;layout-grid:15.6000pt;}div.Section0{page:Section0;}
責任編輯:近復
@font-fac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face{font-family:”宋體”;}@font-face{font-family:”Calibri”;}p.Mso包養感情Normal{mso-style-name:註釋;mso-style-par包養犯法嗎ent:””;margin:0pt;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none;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包養網車馬費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span.msoIns{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color:blue;}span.msoDel{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line-包養甜心through;color:red;}@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margin-top:72.0000pt;margin-bottom:72.0000pt;margin-left:90.0000pt;margin-right:90.0000pt;size:595.3000pt 841.9000pt;layout-grid:15.6000pt;}div.Section0{page:Section0;}